暫且不加入其他現場影像側錄,作為6/15期末評圖的線上備份——
謹在此放置石頭計畫階段性主題【公竟渡河】,文字概念和錄像。
_
一個交換石頭的計畫,圍繞「他」、「我」之分別與平衡,在生命的河中間發生與找尋。即便徒勞,也是一個有來有往的擺盪。本次展示以階段性預演之紀錄為主。
/ 作品規格:按展示現場
/ 媒材:錄像、圖文手札、礦物實驗標本、陶作物
_
命題來自漢樂府、以箜篌彈撥伴奏的〈相和歌辭〉:「公無渡河!公竟渡河!渡河公死,當奈公何?」狂人在前,妻子追後,大喊著哀求你別渡河啊!你怎麽就渡了河呢!你就這樣掉入水中淹死,我又能拿你怎麼辦呢?
少時讀到此節,覺得直譯白話荒謬而幽默,不能理解狂人既已知其不可,被喝阻卻仍執意前往,類同激情自殺的故事。然而年歲漸長,卻開始欣羨那些世故之後權衡之下,還能一往無顧的追求。天真或初心,執著的念想,有時帶有某些宿命意味,或一定程度的悲劇性,總會讓人反照自身,去凝視那些接近信仰、甚至重逾生命的東西,覺痛且快。
行走「道」上,公已渡河。
誰人活著,不似摸著石頭過河?無論道路曠直還曲折,肉身存在於此刻此地,即便被同樣的時間與空間束縛,其中卻有恆河沙數的諸般可能。佛說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,妳以為的石頭或河,有其他平行世界的三十二億百千樣各自獨立的形制,我時常被這樣龐大的數字動搖,繞到其他地方兜圈子。——還需要順回來定個錨點:
「道(指稱信念或信仰)」如摸著「石頭(泛指行走間所遇種種)」過「河(當下時空環境)」。
追求「道」,或者是堅定的,或者是徬徨的,或者閉塞,或者開闊,都在行動裡應證與顯現,是動態的平衡。在此,我借一個「河」上交換「真實石頭」的行爲,去隱喻且致敬這個持續的內化過程。
不論前路清澈或朦朧,公已渡河,便隨遇隨喜:擺蕩於河,且浮且沉。
_
以我石換他石,作「他+我」石。分別敘述:
n 我石:固定形樣的燒結陶作,現在進行式的我。會帶到選定的「河(限定自然環境)」,留在其中。
n 他石:在「河」上實時交換得來,原生環境中的石頭,將於攜回之後記載、編號於手札「他石譜」。
n 他+我石:由他石與新作的我石,熔融煉製成一顆全新的石頭,作為行為的結果。
_
介於上述物件的連接,有不同的媒材與紀錄方式:
n 交換:在選定的河所作的過去進行式,以錄像時實呈現。實地預演之後覺得很像交錯著不斷播種併收成,既捨又取。
n 現象記載:紙本圖文手札,預設由灰階代針筆書畫石頭的顏色、1:1三視忠實表現量體和紋理,作為他石的履歷(或一時的頭像)。
n 實體紀載:疊著不可預期和可預期的元素,經過窯溫洗煉,如同重新回到岩漿(1200~1300℃)狀態,迎接未知樣態的結論。
_
當前進行範圍與注釋:
n 「他」「我」二元:內化一個主體對應客體的相對性,暫不發散客體世界內容物。即不增加第三者,先屏除多元的可能性,保留運行中的主觀意識。
n 交換和記載行為:暫定線性進行,不循環發展。
n 實體媒材:以燒陶為手段,土與釉的性質恰能在地球科學和真實礦石的實驗上,保持「摸著石頭過河」諸多可能性的詩意和精神象徵。
n 燒製尺寸:先以3-5cm立方為主,一方面這個大小不違反自然物撿拾,另一方面則利於實驗、控制礦物在窯溫中的反應。
_
發展與未來期望:
n 所謂「河」與地域的行走藍圖。
n 摸石頭過河;寫經度日:加入私設經書字元的書寫和誦讀,對應釉色數量和種類。
n 計畫和展演:尋求下一階段補助或分化為更完整的研究專案。
n 表演藝術(劇場)的可能性,增加我以外的現場參與者或觀眾,從二元拓展至多元協作。
n 更大的尺寸規劃,如愚公移山或女媧補天。
n 商品化或收藏形式討論。
評圖後筆記二點:
一、主線任務和伴生的支線需要區別開來,不互相擾亂。
二、去相和還相的解釋:追求固然是出世的,然而目的卻是入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if you like to say some...